2017-03-07

蘋果學數學(一)


這個數學玩具書,大概是蘋果三四歲的時候,爸爸逛賣場買給她的。
我還記得是三百多塊吧,爸爸買完很得意的說:
「這個可以學數學耶~」

我還白了他一眼,最好數學可以這樣學…

沒想到,這個玩具在陪了蘋果兩三年之後,
還真的讓蘋果有了開始,在生活的情境之外,第一次進入純數字的世界,
學了「加」與「減」的運算。



【之一】「小~」「蘋果」

剛買玩具的時候,因為距離那些運算「加法」「減法」「比大小」太遠,
我們都是拿來玩「小蘋果」的遊戲。
先按「小鳥」的圖案,趁著「鳥」字還沒被播放出來,
趕快再按「蘋果」的圖案,
聽起來就會是「小~」「蘋果」

這樣就可以玩很久了。XD


【之二】認數字

一開始,聽到11以後,甚至是30、40、50…之類的數字,她會不知道怎麼找。
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教,除了告訴她答案,好像也沒有比較好的說法。
但是蘋果又很討厭別人「告訴」她、「教」她事情,
每一次我想要告訴她怎麼找,她就會很快的把機器關掉,不玩了。

不知不覺的,半年?一年?孩子的學習是一條緩慢的長流,
一眼一眼的看,看不出什麼變化,一直要累積到一定的程度,
才能被辨別出來。

最近看她玩「認數字」這個單元,已經駕輕就熟了。
其實應該也不是從這個玩具中學的,
比較可能是在7-11買零食玩具,學著看標價的過程中學的XD。

仔細想想,
「聆聽—解讀聽到的音—理解意義—在腦中形成相應的符號—尋找符號」
這一長串的過程,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在大人的眼裡,很容易就落入
「十三(音)就是這個啊(指13)」這樣覺得理所當然的心情,
但是對小孩來說,這卻是件「解構(聽音)」與「建構(符號)」的大工程,
可不是理所當然的那麼簡單。

這樣一想,突然覺得她厲害了起來。

同時也覺得,在很多其他的面向,
例如「解讀別人的情緒」「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」「建構出適合的反應」「測試—修正」,
這也都是些大工程啊~~
怎麼可能一步到位?怎麼可能以「地球人」幾年的經驗,就能夠在與人的交際互動中,
表現的完美可人,在各種社交場合都悠遊自在?

提醒~提醒自己中…


【之三】比大小

「比大小」這個單元也是之前看她玩不起來,但是最近突然很上手的一個單元。

「13」與「50」,誰比較「大」?
「9」與「1」,誰比較「小」?

之前也是覺得這個問題很難教,因為一下子問大,一下子問小,
我不知道怎麼有系統的告訴她回答問題的方法。

不知道怎麼教,我就擺著不管。
 (我的感想是, 小孩不會,通常是時機未到,而時機未到,只能「等」。 )

最近她突然對別人的年紀好有興趣,而且要精確到「幾歲幾個月」。
「六歲兩個月」比「六歲一個月」還「大」,
「五歲十個月」比「六歲一個月」還「小」。
類似的問題不斷的提問,
似乎「幾歲幾個月」是她用來作為認識人,第一印象的建立。

我的猜測是,她最近正在建立「大」「小」的感覺,
看得到,摸得著的東西有分「大小」,那是具體的感覺,
數字本身有「大」「小」之分,那就進入了一種抽象的世界,
何況,年紀比較「大」的人,看起來不見的真的比較「大隻」…

聽了幾次,我發現要能回答「比大小」的問題,除了能「理解數字大小的抽象感」之外,
還要「能專心(一次聽到三個關鍵詞)」跟「記憶這三個關鍵詞」,
才能在問題被播放之後,從「13」、「50」、「大」這三個關鍵詞中判斷出答案。

真的,在小孩學習的路上,每跨上一個階,都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~~~




~~待續~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