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05-19

慢語



"吉人之詞寡,"

"小人之語慢。"(誤)

一歲多的小蘋果,語言發展被當兒童心理醫師的妹妹斷為,
"慢,太慢。"

她覺得,小蘋果連"爸爸、媽媽"都還不會說。

音當然是會發,而且常常掛在嘴上。
不過因為沒有直接稱呼我為"媽媽",叫大J"爸爸",
她認為那還不算是"說話"。

無辜的我,被冠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。
"因為我全日陪伴,對她太了解。她不需要表達,
只要比比手勢我就懂。所以她沒有學說話的動力。"

無辜的小蘋果,從此被丟入語言煉獄。
"我應該讓她練習用說的,要把需求說出來才能滿足她。"

從此以後,家裡充滿這樣的對話:

"要看電視嗎?說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電視....."
"........."

"要吃葡萄乾媽?說....."
"........."

"要抱抱嗎?說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抱...."
"........."

可是她真的都沒有說話嗎?

在媽媽眼裡,她會說的話很多:

麼麼:吃、要吃、好吃。從七個月開始就天天使用,熟練度百分百。
媽嘛:有時候是叫我、有時候是要那個東西、有時候是要去那裡、有時候是,
           好像要告訴我甚麼事情。
阿爸:有時候是爸爸,有時候又像是自言自語。
咕咕:泛指所有她覺得可愛的東西。例如:貓、狗、小鳥、玩偶、其他小孩...

還有一些咭哩咕嚕的外星語,尚未翻譯成地球語言, 無法列舉....

最近好不容易多了一些,比較像有連接上大人世界的詞:

:雙手摩擦,代表要洗手。不過有時候看到水也會說"洗"。
霸-霸奧:音發起來跟爸爸很像,舉起雙臂是想要抱抱。
咪呀:最近她是這麼稱呼我的。
爸吧:只要我講電話,就會喊爸吧。不知道她是認為電話的另一頭就是爸爸,
          還是認為講電話這個動作是"爸吧"。


她自己講電話,也都是叫"爸吧"。(電話裡的才是爸爸?)

昨天剛學會,還熱騰騰的,是:
:魚。很怪吧。後來想想因為我們都說fish,fish,於是她就發了sh代表。

總結起來,除了爸爸媽媽的音之外,她先學會的,
好像是氣音開頭,而且是ㄒ開頭的字。

文獻上說,一歲半的小孩,應該要會講出大概"20"個單字。
又,有一說是"50~100"個單字。
照書上說的,那我可緊張了。扳著手指頭怎麼數也不超過十個,
還有那種一個詞包含多種意思,不算是語言的正常用法的。

有時候,會很阿Q的安慰自己:
反正不就是兩種結果。一者是慢,一者是有問題。
有問題的話,我也只能接受,等時間到了帶去評估或治療。
慢的話,也是等啊。
所以,就寬心地等吧。

說的容易。
當身邊出現很多聽起來是建議其實是意見的言語,
以為是要幫忙解開結卻在用力拉扯之下把結打得更死。
這一團理不清的毛線吊在心口上晃啊晃,
強迫自己一直問為什麼?怎麼了?是不是做錯甚麼?
讓人更心煩意亂。

又有的時候,
當她嘰哩咕嚕說一大串,意見很多。
雖然聽不懂,只能笑著問"妳在說甚麼?"
但其實彷彿看到一道光,在她的頭頂眼中臉上閃閃的亮著。
在她的小宇宙裡,她才是國王。
她用自己的語言支配、指揮一切。
等她從自己的宇宙走出來,降落在大人世界,
那就辛苦了。 
從零開始,
一個字一個字的學,慢慢的句型、發音、用字...
都要符合這個世界的期望,不然就是錯誤待修正。

這麼辛苦之前,先在妳的小宇宙當久一點的國王也不錯。
(我是不是又在阿Q了.....)

學講話,除了如何發出那個音,
從模仿,或是無意中試出來的發音的能力,
跟她的認知發展也很有關係。
曾經看過一本書,舉了一個小孩學說話的例子。
"媽媽指著相框裡的人說"叔叔"。小孩注意力卻放在那個掛的高高的,
四四方方的白框框。以為那就是"叔叔"。以後只要看到掛的高高的白色相框,
就喊"叔叔"。"

如果只看結果,譬如說指著相框裡的人問她這是誰?
就以為她還不會說"叔叔",或不知道叔叔的(真實?)意思。
但其實她不但聽懂了"叔叔" 兩個字,也會發音,
甚至還在腦袋裡把這兩個字與某種邏輯連接起來。
在她的邏輯發展中,不但有"AND"(掛的高高AND框框),
還有"EQUAL"(叔叔 = 掛的高高AND框框)。
這不就是我們在大學的邏輯課裡要修的,很高超的智慧呀。
(講的好像我真的記得邏輯在學甚麼? :P)

所以現在看到的她的會(不會)說話只是表面,
表面之下,也許是龐大又複雜的大腦運算,
是智慧之所以為智慧的發展過程。
是...

唉,全是廢話。

結論就是,
她講得很慢,我等得很著急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